
為什麼聰明的定價策略能幫助品牌撐過關稅與經濟風暴
隨著一場接一場經濟危機的發生,消費者信心持續低迷,品牌很容易對未來感到無力。在這種不確定性中,行銷人員可能覺得困惑,尤其是當美國的關稅威脅仍然懸而未決時。在歷經多年高通膨和供應鏈危機的挑戰後,品牌如今又面臨貿易戰的威脅,消費者可能因價格上漲而放棄原本喜愛的品牌,轉向便宜的替代品,這樣的情況正逐漸成為現實。
於此時期,企業將重心從成長轉向獲利變得至關重要。獲利是每間公司生存的命脈,但往往只有執行長、財務長與投資人直接承擔壓力,然而行銷人手中其實握有比自己想像中更大的影響力 - 可以引導消費者對價格變動的敏感度,操作貨架上的定價,並有效地溝通價格的變化。
行銷如何影響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
好的行銷不只是推銷產品,更是幫助消費者解決實際問題。而價格上漲,很快就會變成一個「很實際的問題」。但成功的定價策略,不只是轉嫁成本而已。正如1980年代J. Walter Thompson 廣告公司的Jeremy Bullmore和Stephen King曾說:「大多數的刀子都能切東西,但人們願意多花一些錢購買某些品牌,而且不覺得自己被欺騙。」四十多年過去了,最精明的行銷人依然圍繞定價策略下功夫,努力打造與眾不同的品牌定位,突破消費者對價格平等的期待。
當品牌擁有定價能力時,消費者會願意支付明顯更高的價格 - 甚至是便宜替代品的兩倍價。這就是我們所稱的「溢價力」。根據我們的數據顯示,每增加一個溢價力分數,就能夠合理地增加四個相對價格點。
擔心關稅問題嗎?溢價力與價格彈性之間的關聯性早已被充分證實 - 擁有越強的溢價力,消費者就越不會因為低價而轉向替代品牌。最重要的是,在當前經濟不確定性與成本上升的情況下,這一點依然成立。
那麼,該如何找到最理想的價格呢?這既是一門藝術,也是一門科學,關鍵在於將所設定的價格與消費者的認知完美對齊。
一個品牌要能夠具備有意義的差異化,必須同時滿足情感與功能的需求,並在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 ,這決定了94% 的品牌溢價力。然而,在經濟壓力下,品牌必須在需求、營收與利潤三者之間取得平衡,並審慎評估定價策略對市占率的影響。
隨著關稅的威脅,以提高價格的方式來應對非常誘人。然而,定價過高可能會失去銷量與營收,供給也可能會超過需求,使品牌陷入單位成本上升或庫存過剩的困境。我們已經多次觀察到這種情況導致的消費行為轉變 – 消費者被「訓練」成只在促銷時購買,而這往往需要多年的時間才能矯正回來。
長期的定價策略需要對品牌價值的投資,這意味著品牌現在就必須採取行動,為未來做好準備。我們針對品牌進行了四年的追蹤研究,發現那些溢價力提升的品牌,品牌價值增加了67%,而其他品牌則僅成長33%。這項「溢價力效應」非常顯著:即便品牌在此期間內普及率下降,只要溢價力提升,仍足以彌補損失 - 這使得溢價力成為維持企業獲利與品牌價值的最佳方法。
緩衝衝擊
行為科學家已證實,金錢交易的時候,我們大腦的「痛覺中樞」會被觸發,這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在付錢時會感到「痛苦」。沒錯 - 關稅的威脅不僅是財務上的,更是真實的「身體感受」。
單純提高價格然後期待好結果是不太可能的,品牌必須先打好基礎。精明的行銷人懂得將品牌的利益與消費者的利益對齊,並且永遠不會停止將品牌視為一個創造價值的資產進行投資。如此,他們才能成為消費者的首選品牌。即使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與大蕭條都沒能阻擋人們排隊搶購新一代 iPhone。為什麼?因為 Apple 讓顧客明白:他們絕不會從品牌價值中剝除應有的價值。
品牌如何有效溝通溢價力
這不只是關於品牌「怎麼說」,還包括品牌「在哪裡說」。根據凱度的媒體效益研究發現,儘管大多數品牌的媒體預算仍以線下廣告為主,但線上廣告反而更能有效傳遞品牌的差異性。
換句話說,數位廣告是推動品牌差異化的主要驅動力,其中YouTube、Facebook和TikTok被認為是解鎖品牌差異化和溢價力的強大資產。
但,必須提醒一點:擁有高溢價力,並不代表行銷人能夠任意、毫無根據地大幅調漲價格。你可以追求獲利,但不是牟取暴利。這並不矛盾,品牌完全可以在不讓消費者望而卻步的前提下,維持其價值與影響力。因為消費者始終傾向選擇那些真正有意義且具差異化的品牌 - 無論這些品牌的政府與哪些國家達成貿易協定。
接下來呢?
美國政府的不確定性使任何可能性都難以排除。沒人能預測有多少國家會受到報復性關稅的衝擊,又會對美國消費者的錢包造成多大影響。
但對行銷人來說,現在的行動能儲備力量應對將來的變化。在這個關鍵時刻掌握定價的藝術,不僅是為了提升獲利,更是為了打造企業的韌性。沒有人願意面對成本上升,但強大的溢價力與強勢的品牌力,將使企業在風暴來臨時,站得更穩、走得更遠。